English

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》读后

2001-02-06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刘怀廉先生在其著述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》中估计,我国农村在二十一世纪初约有二亿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。刘著对这个大问题作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,为进一步讨论准备了丰富翔实的材料和充满智慧的启发。这里想提一点补充意见,供刘先生和其他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士参考。

古典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、土地、资本三类。现代经济学家往往将土地合并到资本中,生产要素简化为劳动力和资本两类。劳动力须结合资本才能进行生产。农村土地不足以与全部劳动力结合,很多劳动力找不到可以结合的土地,所以有剩余劳动力问题。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是与资本结合,进城打工也是与资本结合。除劳动力和资本外,知识也是促进工业化的重要因素。西班牙巴斯克地区过去很落后,在那里传教的神甫兴办一所技术学校,培养出一些高材生,他们在蒙拉冈地方创办合作工厂,生产家用电器,打开了国际市场。第一个合作工厂带动第二、第三以至更多个合作工厂,好似母鸡下蛋,又共同创办银行,成为有一百多个合作社的联社,北京也有它的办事处。我国温州地区工业化也很迅速,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很快,甚至到国外办企业。温州有人才,有知识。

刘先生说:“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起于国家工业化开始之时,而国家工业化实现之时,则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结束之日。”那么农业劳动力转移需要多长时间?我们知道英国工业化在先,德国和美国工业化在后,后起之秀往往有后发优势。我们没有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数据,但是从城乡人口的相对变化可以窥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。美国在一八五○年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四点七,还是一农业国,约在一八八○年,城镇人口约占百分之三十,和我国目前的城乡人口比例接近。一九二○年城镇人口占百分之五十一点二,开始超过农村人口。一九九○年城镇人口占四分之三,农村人口占四分之一。从现在起,一百年后,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能否达到四分之三,和美国现在差不多?很值得思考和研究。

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被看成是全国就业问题的一部分。我国有两亿多人需要在非农行业就业。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,而且是社会问题、政治问题。各国政府、政党的政纲、政绩,都离不开就业问题。古典自由主义以为只要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,就必然能实现充分就业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证明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。凯恩斯主张政府干涉市场,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就业。在当代市场经济国家中,美国就业情况较好,西欧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。古典理论或凯恩斯理论都不能解释西欧的顽固失业问题。

各级政府、各行各业,应当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,刘先生的著作有许多分析和建议值得参考。另一方面,全社会都应从历史和宏观角度考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,提出针对我国特殊国情的措施。由于人口膨胀,自然资源有限,我国在宋代已出现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,或侵占牧地,或上山垦“荒”,或发展轿子,以人力代替畜力。历代专制帝王不可能关心农村就业问题。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,必须对农村就业问题和城镇就业问题同等重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